博翔科技為專業機械設備歐規/台灣TS標章/美規及半導體設備SEMI S2輔導顧問公司
從事設備安全檢測驗證的輔導機構,擁有經驗豐富的機械安全輔導工程師,並與多家國內外知名驗證公司合作。
服務範圍包含各項產業機械、工業電控系統、鞋廠自動化設備、半導體設備及光電廠設備…等產品。
透過我們的服務,協助客戶滿足各國安規的需求,進而提升產品的安全性及競爭力,將產品行銷至國際。
博翔科技有限公司在各大經濟體系的安全認證規範已擁有了十餘年的經驗與經歷,瞭解著安全技術與設計在認證過程的困難點
藉此Protect & Safe 秉著提供更方便更完善的認證與產品給您,
並提供CE認證、TS認證、MD認證、LVD認證、EMC認證、UL認證、NRTL認證、SEMI認證、CB認證、PSE認證、CCC認證、ASME認證、CNS認證、NFPA認證、510K認證等服務,邀請您一起邁向世界的安全技術頂端
博翔團隊核心成員出身法人中心,相較國內其他安全檢測驗證同業,博翔的強項在於成員經驗豐富,輔導過相當多的成功案例,及能為客戶提供從產品查驗、測試、驗貨與取得國外安全認證的一條龍式全方位解決方案
甚至該公司已自行開發出安全護罩、安全模組多項安全元件,期能協助客戶在兼顧「品質、安全、交期與成本」等考量下,提升其產品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
並且擁有最完善的設備整改服務,以符合國際標準,保證出口!
可採用標準: 2006/42/EC, EN ISO 10218-1, EN ISO 10218-2, EN ISO 11161-1, EN ISO 12100, EN ISO 13849-1, EN 12622, EN 60204-1, EN ISO 13857, EN ISO 13855, EN ISO 13851,SEMI S2, SEMI S10, SEMI S8, SEMI S22, SEMI S14, SEMI S17, SEMI S28, SEMI S26等
請立即點擊上方圖片了解更多細節吧!
RFRTGE1515VRFEVE15EVEF |
OKAPI 推薦
-
文/天下文化編輯部2019年11月25日
心理學家和職棒球員都說,自己並不是「天生」懷著永不放棄的精神,而是因為心中懷著一份渴望與夢想,才「學會」不要輕易放棄。 文/楊郁慧 「棒球上頭的108針縫線,就像我們在面對自己所喜愛、所渴望的事物時,所需付出的108種心意和努力。 很多時候,你就是得懷抱著這樣的精
內容簡介
因為堅持,所以綻放!
心理學×運動精神 跨域致勝心法,
實現你的想要與渴望!
許皓宜×周思齊➢➢首見跨域黃金組合
心理學×運動精神➢➢最強大的心智科學×最有效的學習心法
「我們耗費時日深究心智能力,是為了證明:只要你願意,不管是誰,都可以當一個勇於做夢、並且敢於實踐的人。」──許皓宜
「鍛鍊自己從來就不是件簡單的事情,不管是心理上的或是生理上的。這樣的能力放諸四海皆準,這是一個『I Will What I Want』的力量!」──周思齊
▍
「在這本書中,我們不是我們自己。我們是『十六號選手』和『心理學家』,陪著大家一起探究鍛鍊心智的奧祕。」
我們的人生有許多「想要」,但當那念頭浮現出來,卻可能出現成千上萬種阻礙使得我們「無法達成自己想要」,我們因此感到難過、挫折、痛苦、無可奈何,倘若不小心在這樣的心境中沉淪,生命的動力就好像被吸進那些負面黑暗的情緒裡──人,因此而徬徨,不知哪裡才是未來,尋不到何謂生命意義所在。
十六號選手和心理學家交換彼此的生命經驗時,發現兩人都熱愛某些事物卻不盡然擁有足夠天分,但有趣的是,人類的心智好像能鍛鍊出某種元素,支撐我們越過情緒黑洞,朝向自己嚮往的人生方向。
曾被教練嘲諷「回家種田吧!」的棒球少年,不知不覺鍛鍊成職棒球場上出賽超過一千四百場的國手;
曾被人冷語「讀這個做什麼?」的文學少女,不知不覺蛻變成幫助他人長出力量的心理學家。
現在說來好似簡單,但仔細回顧這些「不知不覺」,才發現那真是戰勝無數個「負面的自己」,千辛萬苦得來的。
一個頂尖棒球選手,每揮擊十次平均失敗七次,挫折、懊惱與失落是常態;
一個優秀心理學家,以專業技能輔導個案的同時,被迫一次次劃破內心的傷。
生而為人,不是因為天生懷著永不放棄的精神,
而是因為渴望與夢想,才學會不要輕易放棄。
是什麼核心力量,讓我們能夠克服惰性、戰勝負面的自己?
該如何有效鍛鍊,才能使心中每一個「想要」最終能夠「達到」?
▍
本書結合兩位作者的專業領域:「心理學」及「運動精神」,並以古今人物及作者自身的生命故事為佐證,歸納出以下五項能夠讓我們「提升心智、達成想要」的核心力量:
專注力=「我喜歡」
――願意親近喜愛事物的能力。
要鍛鍊專注力,並不是硬生生地強迫自己專注,而是先要將不需要關注的項目從心智裡排除掉,在心裡打造一個「洞穴」,才能夠容納需要關注的事物。
恆毅力=「我想要」
――持續朝目標邁進的能力。
要加強恆毅力,可以尋找想學習的楷模精細模仿一段時間,同時還要能夠模仿那個「曾經成功的自己」。
爆發力=「我可以做得到」
――關鍵時刻發揮自我的能力。
要磨練爆發力,可以透過他人的回饋,看見自己能夠提升的所在。而後選擇一個有信心、有能力的點深入加強,直到看見自己的進步。
穩定力=「我不會被打倒」
――低潮時刻修復自我的能力。
要培養穩定力,便要訓練自己成為「拆彈專家」,把大壓力化解為小壓力,之後一一擊破化解。同時能夠看見,挫折也有某些生命意義。
孤獨力=「我持續突破自我」
――在群體中保有自我的能力。
要打造孤獨力,便是持續練習能夠「與痛苦共存」般的高度專注。愈是安靜的時刻,愈是能夠與自己的目標同在、與自己的夢想同在。
▍
因為「我喜歡」,所以我們能夠「專注」;
因為「我想要」,所以我們學習「恆毅」;
因為「我做得到」,所以我們有能力「爆發」;
因為「我挺得住」,所以我們保持「穩定」;
因為「我和自己同在」,所以我們不怕「孤獨」。
擁有強大心智,我們才能真正好好活著。
覺得能,以致真的能;
想做到,所以做得到。
持續「努力」,鍛鍊出「能力」;
把「渴望」化為「信念」與「實現」!
▍
本書以心理學專業學理設計「心理測驗」及20則「心智鍛鍊實作練習」。
Step by Step,從概念到實踐,
歡迎加入心智鍛鍊的二十堂課,
我們一起為了成為更喜歡的自己,而加油!
1.【超強跨域組合】
許皓宜X周思齊,「心理學暢銷作家」與「高人氣職棒球星」空前合體,最強最高!
2.【有溫度的生命故事 × 有系統的專業知識】
全書以兩位作者的專業學識出發,同時引述許多歷史人物及作者自身生命故事,有溫度、有深度、有廣度、有厚度。
3.【獻給每個生命階段的你】
本書兼具「心理勵志」與「教育學習」特色;為青春學子帶來學習啟發、為職場上班族帶來前進指引、為中年族群帶來生命方向。
為持續鍛鍊自己的人,帶來信念與力量!
4.【20則高效能實作練習】
認識概念後,更重實踐。
全書每一堂課均設計「實作練習」,把「心法」化為「行動」,是《恆毅力》《心態致勝》《刻意練習》超越實踐版。
作者介紹
許皓宜
南部長大、北漂生活,念過文學和心理諮商,被稱為擅長「用關係說故事」的諮商心理師,現為臺北藝術大學副教授。
在大學任教逾13個年頭,從事心理諮商逾15年,卻用寫作走出非典型的專業與學術之路。代表作品包括《情緒陰影》、《與父母和解》等書;2018年以《情緒寄生》獲頒金石堂年度十大影響力好書。
大學畢業前曾在田徑場上受過短暫的嚴格訓練,因此認為職業運動員是世上最了不起的工作之一。在《心智鍛鍊》一書中,她以運動場上的故事來呼應心理學理論,並以職業運動員自我鍛鍊的方式來探討可應用於真實人生的實踐法則。
FB粉絲團|許皓宜.心理學與生活
周思齊
花蓮縣光復鄉人,目前為職業棒球員,暱稱「周董」。2013年於世界棒球經典賽表現優異,被譽為「亞洲選球王」。近年致力於公益,並創辦「球芽基金」,回饋基層棒球,重視基礎教育學習與閱讀。
至2019年,周思齊進入職業棒球15年,其中歷經米迪亞與兄弟象假球事件。擁有堅強心智的他,面對黑道威脅利誘毫不屈服與動心。《心智鍛鍊》一書記載著他自我鍛鍊的方法。
IG|周思齊Steven Chou
FB粉絲團|周思齊Steven Chou
目錄
前言 為什麼我們無法達成自己想要?
PART 1 專注力:願意親近喜愛事物的能力
第01堂課:你用什麼餵養自己?──培養「健康的自戀」
●實作練習01:健康自戀
第02堂課:大腦想的和心裡要的可能不一樣──「執著」不等於「專注」
●實作練習02:快思與慢想
第03堂課:有點難又不會太難──維持專注力的「補彈論」
●實作練習03:鍛鍊心流
第04堂課:把「玩心」找回來──以樂趣提高對事物的掌控感
●實作練習04:找回玩心
PART 2 恆毅力:持續朝目標邁進的能力
第05堂課:棒球的一○八條縫線──創造一○八種刻意練習的方法
●實作練習05:目標九宮格
第06 堂課:想成為什麼,要先讓自己像什麼──紀律也可以模仿
●實作練習06:模仿楷模
第07堂課:化危機為轉機──強化心智,開拓新局
●實作練習07:轉化危機
第08堂課:美好的結束,是為了重新開始──「刻意」的藝術
●實作練習08:刻意冒險與收穫
PART 3 爆發力:關鍵時刻發揮自我的能力
第09堂課:向海盜學習「爆發力」──讓壓力轉為爆發力
●實作練習09:化壓力為力量
第10堂課:爆發力的基本特質──成為有信念的人
●實作練習10:落實目標
第11堂課:嘗試錯誤──轉個角度,看見可以發揮的地方
●實作練習11:嘗試錯誤
第12堂課:光靠一個人是不夠的──伯樂也需要千里馬
●實作練習12:尋找伯樂
PART 4 穩定力:低潮時刻修復自我的能力
第13堂課:有難度的習慣,加上幸運小習慣──建構生活中的心境模式
●實作練習13:建構心境模式
第14堂課:成為心智穩定的「拆彈專家」──混亂中的系統化思考
●實作練習14:拆解壓力炸彈
第15堂課:聖人和庸人──在「不穩定」中找到韌性與自由
●實作練習15:情緒穩定力
第16堂課:「生氣」不等於「不高興」──與自己和他人磨合
●實作練習16:情緒表達力
PART 5 孤獨力:在群體中保有自我的能力
第17堂課:孤獨的修練──因痛苦而強壯
●實作練習17:奔回夢想本壘
第18堂課:付出與反饋──讓自己與「痛苦」共存
●實作練習18:評估行動效果
第19堂課:光靠同情是不夠的──修復創傷就是突破生命極限
●實作練習19:修復創傷
第20堂課:被討厭的勇氣──把「格格不入」化為養分
●實作練習20:人際社交圈
後記 天天鍛鍊/周思齊
理想、夢想、幻想/許皓宜
序
為什麼我們無法達成自己想要?
職業棒球選手和心理學家一起合作寫書,聽起來好像十分「跳tone」,然而,當我倆開始籌劃這本書,交換彼此遇過的人事物和生命經驗時,才發現在各行各業中,生而為人的我們,其實總面臨著種種相似的難題、擁有許多共通的本質。
同時間我們也發現,人們之所以會產生困擾,或多或少都和「無法達成自己的期待」有關。比如:想要在比賽中獲得好表現的人希望落空、想要轉換工作的人無法如願以償、想要遠離肥胖的人總是瘦不下來、想要讓自己開心的人擺脫不了憂鬱、想要親近所愛的人卻無法控制地相互怒罵……
我們的人生有許多「想要」,但當那個念頭浮現出來,卻可能出現成千上萬種阻礙使得我們「無法達成自己想要」,我們因此感到難過、挫折、痛苦、無可奈何……倘若不小心在這樣的心境中沉淪,生命的動力就好像被吸進那些負面黑暗的情緒裡——人,因此而徬徨,不知哪裡才是未來,尋不到何謂生命意義所在。
過去,十六號選手和心理學家曾經不約而同地,分別在各自的著作中書寫人生面臨挫折時如何處理情緒;我們發現彼此都是熱愛某些事物卻不盡然擁有足夠天分的人,但有趣的是,人類的心智好像能鍛鍊出某種元素,支撐我們越過情緒黑洞,朝向自己嚮往的人生方向。
像是年輕時不被看好的棒球少年,不知不覺長成有能力為台灣打國際賽的國手,同時也是中華職棒史上第五位出賽超過一千四百場的「資深男孩」;或是在代謝功能大幅下降又被稱為「大齡女子」的年紀,還能不知不覺找回少吃多動的毅力,在四個月內擺脫超過十四公斤的體重和超過十四%的體脂肪(一不小心就說出自己的故事了)。
在每個人的生命裡,都可能發生好多好多不可思議的故事。現在說來好似簡單,但仔細回顧這些「不知不覺」,才發現那真是戰勝無數個「負面的自己」,千辛萬苦得來的。
於是,我們決定將彼此的學識背景加以整合,從科學研究的觀點,來回應那些曾經發生在人類歷史(特別是運動史)上的故事,目的是探究一個你我都關心的議題:究竟是什麼樣的關鍵元素,讓人類能克服惰性,建構出持續朝向「想要」直至「達成」的心智狀態呢?
通常,朝向夢想和目標的過程,是由一連串「行動(行為)」所組成的,而我們如何「感受(情緒)」,以及如何「看待(思考)」事物,則影響我們如何採取「行動(行為)」。換句話說,愈能駕馭自己的情緒和思考的人,相對來說,也就愈能掌握自己的行動。
根據心理學的研究發現,每個人都有的基本情緒,大致包括喜、怒、哀、驚、惡、懼等六種。這本書所談論的五項心智能力,便是根據人類的六項基本情緒所得來的:
1.專注力,是「我喜歡」。目的是鍛鍊我們能排除不必要的混亂,感受接觸所愛事物時發自內心的喜悅。
2.恆毅力,是「我想要」。目的是鍛鍊我們能先一步思考放棄目標的後果(哀傷),而能持續堅定在所欲求的事物上。
3.爆發力,是「我可以做得到」。目的是鍛鍊我們面對不管身處大場面或小場面,都能懷抱一種正在醞釀驚人氣勢的自我相信。
4.穩定力,是「我不會被打倒」。目的是鍛鍊我們遭遇挫敗時,能找出方法來安頓自己的憤怒、恐懼與不安。
5.孤獨力,是「我持續突破自我」。目的是鍛鍊我們內在被討厭的勇氣,願意在人群中展現出那些與他人不同的自我獨特本質。
在這五大心智能力的鍛鍊中,「職業運動員」肯定是實踐這過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因此在本書中,我們也引用許多頂尖運動員(專家)的故事,來探究所謂「強大心智」背後的祕密。
從概念到實作,給自己一段反覆練習的時間,相信你會感受到自己的內在逐漸變得強大。
擁有強大心智,我們才能真正好好活著。
所以,如果你也曾經嘗過挫敗或正處於人生迷惘,如果你也因為某些「想要」還無法達成而感到懊惱,歡迎和我們一同加入這場心智鍛鍊的歷程,我們一起為了成為更喜歡的自己,而加油。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4798230
- 叢書系列: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4.8 x 21 x 1.44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
- 本書分類:> >
書籍延伸內容
影片介紹
內容連載
人們面對生(職)涯時,常常有一種在愛情中也會出現的迷思:年輕的時候,我們可能幻想著一見鍾情,想像在一眼之間就能找到命中注定的對象;或是想像在某個雷電的瞬間,那個值得我們投注一輩子的天職,就這樣撞進自己的生命裡。
然而,擅長將科學應用到社會與生活的心理學家貝瑞.史瓦茲(Barry Schwartz)卻說,所謂命中注定、唯一最愛的完美對象與工作,其實只是不切實際的期待,因為「興趣」就和愛情一樣,最初僅來自於一點點的好感與發現,接下來卻需要大量的培育與發展,和願意付出一輩子的深耕,它才會逐漸停留在我們心底,形成一種真正的「命定」。
現代人喜歡稱此為「天賦」,但依照史瓦茲的說法,所謂「天賦」的真相,其實是一種不斷催眠自己去喜愛上某些事物的過程。
這個說法有沒有道理呢?十六號選手和心理學家忍不住也回顧自己的人生。好像真的不是還在吃奶的時候,就跟媽媽吵著說要打棒球;當然也不是從一開始念書,就決定要走心理諮商。人生最奧妙之處在於,某些關鍵時刻,生命裡就是會突然出現一些新事物,產生某種好似要把你魂勾去般的吸引力;但直到真正出手決定要把它「抓住」前,它們確實都只是過客。
人之所以能把「瞬間」轉化成「永恆」,現代心理學找出了「恆毅力」這個關鍵,指的是心智結構中那份尋找與實踐自己天賦的重要能力,它代表我們內在一股堅持到底、永不放棄的精神。
如果我們借用古人的智慧來談「恆毅力」,「放棄」與否,便是其中最重要的內涵。
「棄」的字源意思是:一個人的「雙手」,端著裡頭裝「小孩子」的「簸箕」。它背後述說一個悲慘的事實:人們會把夭折死亡或養不起的小孩兒(尤其是女嬰),包好後放入簸箕,雙手捧著拿到水邊淹死。
這種故事在早期社會時有所聞,家境貧困的父母因為生存壓力,逼不得已得親手把剛出生卻無力撫養的孩子裝進竹簍,即便流著不捨的眼淚,也要狠下心腸把孩子淹死在水裡。
... 最近有興致翻了翻中學時候做的讀書摘抄,在專門的筆記本上,抄寫下了當時認為特別美,或者特別受用的段落和句子。 一方面感概歲月流逝,一方面感嘆過去其實也讀過不少書,同時心中也開始有了一個疑慮,因為看到多年前摘抄下來的這些內容,再次閱讀的時候,基本上完全不會覺得自己曾經讀過。也就是說,幾乎所有的內容我都忘記了。 既然讀過的書大部分都會忘,那讀書還有什麼意義呢?我同時也詢問了其他朋友,普遍來說,我們都不否認讀書的意義。那麼這些意義都是什麼呢? 食物讓身體成長,讀書讓心靈成長 有一句話是這樣來比喻讀書的意義的:「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吃過很多食物,現在已經記不起來吃過什麼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中的一部分已經長成了我的骨頭和肉」。 實際上,這段話有點偷換概念了。讀書所追求的直接目標,是記住和運用書本裡面的知識,而吃食物的直接目標,是有力氣或者長身體,而不是記住。 所以,這句話不能解釋讀書的意義,反而能多少說明讀書的無意義:吃食物總是會讓人有力氣或者長肉(當然這可能是很多人的煩惱),但是讀書卻並不總是讓我們能記住和運用裡面的知識。 不過,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類比食物和書。吃過的五花八門的食物,經過我們的消化和吸收,被融入到我們的身體系統中。讀過的五花八門的書也是類似,經過我們的理解和思考,被融入到我們的心靈系統中。 也就是說,食物在被吃進去之前的形態,和被我們消化利用之後的形態,是完全不一樣的。同理,我們在書本上讀過的文字,和在我們的大腦里呈現的形態,也是完全不一樣的。這也是為什麼,當我們回過頭再去看以前讀過的那些內容時,我們會覺得很陌生。 吃飯讓我們的身體成長,讀書讓我們的心靈成長。這樣的成長都需要時間的積累(那些抱怨喝水都會長肉的人,也可能會不同意),我們也常常用「潛移默化」來形容,我們思維認知上的成長。 所以,讀書當然是有意義的。 學以致用 著名的生涯規劃師,《拆掉思維的牆》的作者古典,認為學習一定要功利,包括讀書。 他提到,我們從小聽到最多的一句話是,「怎麼又在玩,沒有讀書啊?」。而你只要一讀書,不管有多慢、讀什麼書,大人就不打擾你了,久而久之,很容易形成一個概念:讀書總沒錯。 但實際上,這個思路是錯的。在知識匱乏、非終身讀書的年代,學肯定比不學好;但是在今天知識爆炸、終身讀書的時代,「為什麼」(why)、「學什麼」(what)、「如何學」(how),比「學就好了」(do)更重要。 所以他建議把閱讀做幾個分類:娛樂性的、知識性的和心智提升類的。一定要強忍住買書的慾望,極其功利地分配資源——從自己的需求開始,區分三種閱讀,設定目標,分配資源。 統計數據表明,2016年出版的新版圖書有26.24萬種,也就是說還不包括重版、重印的圖書,也不包括電子出版的書籍。如果要把所有這些書看完,一個人每天24小時不睡覺,假定每本書用3個小時,也需要89年。更何況,我們如果每天能拿出一個小時的時間來讀書,都已經是很不錯的事情了。 因此,在注重效率的現代社會,本著學以致用的想法,要獲取知識、提升心智,選擇讀什麼書、怎麼讀,確實是大家特別需要重視的。 讀書人的氣質 有一句很美的話,說「你的氣質里,藏著你讀過的書,走過的路,愛過的人」。所以,讀書還可以培養一個人的氣質。 曾國藩也說過:「人之氣質,本難改變,唯讀書則可以變其氣質」。 在魯迅的小說里,「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大概就是讀書人的氣質,即便生活落魄,也依然有一種貴族一般的精神。 在一部法國的長篇小說《刺蝟的優雅》中,女主角之一的門房勒妮,雖然出身卑微,外表冷漠、邋遢,而且總是給人「滿身是刺」的感覺,卻是一個內心世界異常豐富的求知者。 在改編的同名電影中,有一個長長的慢鏡頭,是進入到勒妮狹小擁擠的房間,然後在打開房間裡另一扇類似於儲物間的門之後,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大大的漂亮的書架,上面擺滿了各種各樣的書。這樣的一個「私人圖書館」,象徵了勒妮極其豐富的內心世界。 也正是因為勒妮深藏的氣質,影響了另一位女主角,住在同一棟樓里的小女孩帕洛瑪。帕洛瑪原本對於自己身處的家庭和環境,有著深深的絕望和厭惡,感覺不到生活的價值和意義。所以在小說的一開始,她便決定要自殺。而在小說的最後,帕洛瑪決定直面人生。 所以,讀書能給我們一片精神上的私有領地,在這片領地里,我們可以找到生活的價值和意義。 結語 有朋友曾經對我說:「我們看電影、看電視,從來不會說要追求有什麼用,那麼為什麼讀書就一定要追求有用呢?」她說得很對。 比起讀什麼、怎麼讀,我們首先更應該搞清楚的是,我們為什麼要讀書。是為了娛樂,還是為了增長知識、提升心智,又或者,是為了增長我們的氣質。 就像我們的日常飲食一樣,我們也可以有不同的目的:是為了解饞,還是為了增長體力、保持健康,又或者,是為了一種生活方式和某種精神上的追求。 有一句西方的諺語說:「你吃什麼,就是什麼」(You are what you eat),我想,讀書也是一樣,你讀什麼,就是什麼。
RFRTGE1515VRFEVE15EVEF |
文章來源取自於:
壹讀 https://read01.com/gRaDxgK.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840595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台南送材機(彈簧式)設備整改與改機符合CE認證台南輪焊機設備整改與改機符合CE認證嘉義縫紉機設備整改與改機符合CE認證彰化CNC電腦控制器,木板裁切機用設備整改與改機符合CE認證
EN 149-EN 14683口罩(面罩)台北CE認證測試單位 彰化聯製生產線設備整改與改機符合CE認證N95口罩新竹CE認證測試單位 桃園控制系統設備, 射擊教育用設備整改與改機符合CE認證N95口罩新竹CE認證測試單位 台中內轉齒輪泵設備整改與改機符合CE認證推薦中國CCC認證等諮詢輔導取證的檢驗公司 高雄爪式冷熱鞋頭造型(定型)機設備整改與改機符合CE認證